2020台北國際攝影節 - 跨境對藝 - 混 時間

Published on 
 2020 年 12 月 14 日

『混 時間』這個展區敘述在21 世紀的網路時代以及人工智慧的發展,工業生產及機器人的運用取代人們的勞力與工作時間,人類在當代的時間感受與使用與過去有著非常大的差異。今日新型冠狀病毒 Covid2019( 俗稱武漢肺炎 ) 在全世界的傳染與擴散,我們可以透過網路觀察到武漢居家隔離超過一個月的居民,以視頻網路媒體 YouTube 向全世界分享每一的居家活動與生活創意。可想而知現代集合式住宅及城市規劃在病毒的肆虐下曝露出難以迴避的缺陷,反道是住在鄉間及農村的居民擁有自給自足的自然與生態環境做後盾,較有可能隨機應 變度過接觸性的病毒侵害。「混」Hun 這個字在現代中聞的許多詞意當中時常帶有負面的解釋,如不同植物及動物的混 血被稱為混種或雜種,「混蛋」被用在指責不務正業為非做歹的人。然而古文中的「混元」 反而被作為解釋天地之間生於混沌的元氣,也可以解釋為無形的能量。英文中的 Hybrid 作為物種雜交及複合的概念,卻也延伸出進化 evolution 及變異 mutation 的隱含意義。人的創意所造就的都市奇觀與自然生物的多樣性是否能相互學習和諧共存?

2020台北國際攝影節 - 面對未來 AFTER SHOT

資本主義消費社會的分工及對自然的利用與剝削,讓習關於大型賣場購物的文明人忽略了食物及產品生產及製造的過程及原由。人與自然,人與動物的關係變得疏離。藝術家 李立中離開台北回到故鄉台南與鴿子 ( 菜鴿 ) 一起聲活,以色鉛筆仔細的描繪每一飼養過的鴿子、紀錄觀察牠們的特徵、習性以及樣貌,同時考察賽鴿文化在過去及現在的改變 及內涵。日本藝術家增山士郎 Shiro masuyama 的創作計畫《自我滿足》於 2012 年開始四處旅行創作,先後在愛爾蘭、秘魯、蒙古等地學習當地的傳統編織技藝,為當地的動物如羊、草泥馬、駱駝以動物自身的毛體為牠們製作外衣,以幽默諷刺的手法諷刺資本主義社會對動物的剝削。 藝術家張溥騰的系列作品《人造世》,演繹了現今海洋生物由於人類所製造的塑膠垃圾對環 境破壞,不得不與塑膠垃圾共存的荒謬處境。法國藝術 家奧利維耶・貝里格Olivier Perriquet 與珊卓・吉兒 Sandra Gil合作的作品《生命模擬》呈現媒材創作的生物性,研究生物的視覺 及生活方式。澳唐奈 Sinéad OˊDonnell對台灣社會對同志婚姻及多元成家感興趣,她希望透過⾏為及表演創作試探同性戀族群於社會中所面對的界線與問題。

策展人:吳尚霖

攝影師:李立中、張溥騰、增山士郎 SHIRO MASUYAMA、YOON SOOJUNG、ANANG SAPTOTO

2020台北國際攝影節 - 面對未來 AFTER SHOT-李立中

指定專業輸出:uPrint藝術微噴輸出中心
指定專業紙材:宣城科技
Copyright uPrint
linkedin facebook pinterest youtube rss twitter instagram facebook-blank rss-blank linkedin-blank pinterest youtube twitter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