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拉·特卡辰科 : 近作
展覽資訊:

丹尼拉·特卡辰科 : 近作

展覽日期:

2025.02.22 – 03.29絕版影像館 1F

說明:

2014年,俄羅斯軍隊未佩戴標識便進入烏克蘭領土,佔領了克里米亞,並對當地原住民實施壓迫。這一事件成為現代歷史上最大規模軍事衝突之一的序幕。當時,特卡辰科受一間德國報社之邀,進入被佔領的克里米亞。抓住機遇,他與一名俄軍軍官談判,成功獲准拍攝軍事演習的場景。這些珍貴的經歷最終成就了他的《克里米亞》(2024) 系列。該系列作品運用無人機拍攝,全景展現士兵在西瓦什鹽湖附近空曠地帶進行軍事演練的畫面。

 

極權政權的統治不僅擴張領土,也意圖深入掌控社會,這往往是以犧牲個體身份與特色為代價。美學也隨之成為權力的工具:景觀被轉化為戰利品,其原有的身份和意義被徹底抹去,成為政權優勢的象徵。同樣,士兵如同景觀,其個性消失殆盡,僅作為政權機器的一部分。特卡辰科的攝影作品生動詮釋了這一過程,揭示了壓制個人身份如何成為征服的身體化與象徵行為。

 

在系列作品《9.7平方米》(2023) 中,藝術家以30張照片組成的大型網格形式呈現廢棄的公寓,記錄了後蘇聯時期典型的城市建築風格。這項歷時多年的創作聚焦於那些因尋求更好的生活、自由或安全而被迫離開家園的人群所經歷的流離失所。特卡辰科本人因政治迫害而被迫移居海外。他的個人經歷正與後蘇聯地區無數因衝突、政治壓迫或戰爭而流離失所的居民形成鮮明對比,讓這一系列作品成為對歸屬感與流亡意義的深刻探索。

 

本次展覽的壓軸系列《碎片》(2023) 則與以往作品大相徑庭。在玻利維亞的烏尤尼鹽湖創作完成的這組作品,探討了技術與科學進步如何改變我們對影像內容的感知。藝術家使用厚度2.5公分的泡沫板,拼貼數位時代之前的繪畫複製品,構成一系列裝置作品。在歷史上,繪畫曾經是通向現實與世界的一扇窗,但隨著影像複製技術的創新,其原有角色逐漸式微。

 

在當代這個充斥海量影像的時代,我們的注意力日益分散,對影像的完整理解被碎片化的觀看經驗所取代。《碎片》對這種現象提出省思,強調了現代人面對影像時的局限性——我們的視線常僅停留在片段化的片刻,難以捕捉完整敘事,最終僅留下零散的印象與片段。

文章、圖片出處:絕版影像館

作品材質:
、、、
裱框方式:
、、、

作品材質:
裱框方式:
Copyright uPrint
linkedin facebook pinterest youtube rss twitter instagram facebook-blank rss-blank linkedin-blank pinterest youtube twitter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