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米文化台灣印象半世紀回顧展
展覽資訊:

2023.05.23(二)~2023.06.01(四)

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一樓

馬漢士,現居特隆姆瑟,挪威極圈內最大的城市,作為一名薩米人藝術家,他一直是原住民文化和人權的倡導者,擅長通過藝術作品表達異議,尤其關注挪威政府對薩米人的不公平待遇。

 

馬漢士的作品中展示了原住民在面對環境劇變時如何持續努力的保護其生活文化。其無邊界原住民地圖系列最廣為人知,是史上第一次使用傳統薩米文字繪製地圖的作品,此舉讓薩米文化獲得高度的關注。

 

這是一次跨越時空的展覽,蘊含了馬漢士半世紀以來的藝術創作過程,以及代表原住民透過藝術向世界發聲的使命。展覽將展出包括繪畫、攝影和版畫等多種形式的創作,展現他在創作中多元的探索和創新。

 

馬漢士的職業生涯始於1969年,次年即在奧斯陸國家美術館展出,1971年正式接受藝術教育SHKS(Statens Håndverks- og Kunstindustriskole),1973年進入挪威藝術學院。 作為一名藝術家,其藝術實現涵蓋了多個相關領域,包含視覺藝術、文字、繪畫和書籍裝訂。 馬漢士對東亞文化非常感興趣,於奧斯陸藝術學院畢業後,利用藝術獎學金前往亞洲做文化交流,同行參觀了台灣、日本、香港、東南亞和中國。

 

台灣交流其間,馬漢士和周于棟先生學習了國畫書法,在台北更熟識了一位工匠,教導他製作傳統木刻印章,也是他中文名字產生的契機。為了熟悉中文,他更參加了台灣師範大學的中文課程,當時住在台北國際青年活動中心對於周邊的景象依然歷歷在目。為了研究各地原住民文化,在台灣時,他前往蘭嶼與達悟族人交流,對於達悟文化非常著迷,認為雅美這個名字與薩米有很多相似之處,這個旅程至今他仍念念不忘,那段時間是馬漢士生命中最快樂的時光之一。

 

在這五十年間的創作生涯裡,作為一位視覺藝術家和作家,馬漢士非常關注著薩米人在挪威政府的殖民主義和挪威化政策下所受的不公平待遇。1970年代他製作了21張薩米地圖,一系列使用薩米文記錄地名、圖案和符號的地圖,並成為代表薩米人民的重要象徵。

 

展出作品中更涵蓋大量的台灣紀錄,是1979年的台灣映象,包含原住民傳統慶典和生活方式,其中以底片和水彩畫的形式記錄下來,這些文獻和藝術品是他的時光寶盒,可以再一次體會半世紀前台灣帶給他的溫暖,他說,這次回台灣,就好像回家了一樣。

 

對原住民文化身份的思考促使馬漢士進行了許多國際訪問。他曾在1979年至1981年期間訪問了加拿大和美國的原住民、俄羅斯的涅涅茨人、印度和緬甸的納加人以及泰國的納加人,也包含台灣達悟族和新西蘭的毛利人。他曾獲得多個獎項,包括2012年挪威薩米爾協會榮譽獎和2021年約翰·薩維奧獎。2022年被挪威國王授予聖奧拉夫勳章爵士榮銜,同年獲得挪威北極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近半個世紀後,他再次收到了博物館的邀請展出。此次展覽旨在分享並交流薩米族和雅美族文化,展出充滿靈感的作品,從70年代到80年代之間的旅行中獲得啟發,現在憑藉他已建立起來的藝術生涯,通過與不同世代的台灣藝術家合作,將創造一個平台,以促進政治、原住民人權和環境正義之間的對話。

 

此次計畫著重在馬漢士70到80年代之間的創作,針對台灣旅行和薩米文化之間的紀錄。本展覽強調他對原住民權利的支持,同時促進挪威和台灣的文化交流。這個計畫希望能為年輕的台灣原住民藝術家提供一個交流平台,以提高台灣大眾對薩米文化的認識。

文章出處 :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

作品材質:
、、、
裱框方式:
、、、

作品材質:
裱框方式:
Copyright uPrint
linkedin facebook pinterest youtube rss twitter instagram facebook-blank rss-blank linkedin-blank pinterest youtube twitter instagram